程麗芳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fù)長”。輕巧的龍舟在大雨里劃了過去,粽子的清香也在溫?zé)崂锷⒘碎_來。屈原離我們很遠,隔著邈遠的時間;汨羅江離我們很遠,隔著遼遠的空間——尋常百姓關(guān)注的,是龍舟里的喧鬧,粽葉里的清香。
節(jié)是在家里過的,但若想體味節(jié)日的氛圍,卻須在節(jié)前幾天,去街上轉(zhuǎn)轉(zhuǎn)。
端午還有整整一個星期呢,一捆捆箬葉就擺在了街邊。一片片寬似小孩手掌的“竹葉”,青青綠綠,經(jīng)絡(luò)分明,在陽光下溫潤又秀氣。用作捆扎的工具種類繁多:塑料繩,棉線,保鮮膜,稻草。我最喜歡的還是筍殼。農(nóng)人把曬干的筍殼撕成條,當(dāng)作細繩,拿來捆綁箬葉。帶著深色斑點的筍殼條,在農(nóng)人手中,像棉線一樣隨意輕松,纏繞,打結(jié),接頭處輕輕一拉,一捆箬葉就整整齊齊碼在了一起。一扎青綠,一條深棕的攔腰系帶,就像綠樹站在土地上那么自然。一捆葉子而已,卻在這一棕一綠間,流瀉出田園的旖旎和清雅。
選出綠得最飽滿、最亮澤的幾捆,將它買回家。清洗,整理,準(zhǔn)備過節(jié)的大工程:包粽子。但我不擅長包粽子,也不擅長吃粽子,唯獨很愿意洗粽葉。
解開一捆粽葉,在水中慢慢打散,在水流的沖擊下輕輕晃動,那綠色就在水里跳起了微醺的舞。輕搖,慢晃,還帶著淡淡的香?,F(xiàn)時居于高樓的商品房,只能在水龍頭下清洗箬葉。狹小的廚房,逼仄的水池,粽葉委委屈屈地蜷在那里,香氣都無端消失了很多。因此常常懷想小河邊的日子。
跟所有的小河一樣,流水清淺,不急不緩地穿過田野,在村莊邊沿,淌出一片清涼和歲月靜好。在河岸邊,找一塊狹長平整的青石板——這就是洗粽葉的風(fēng)水寶地。解開,打散,入水,輕搖,擦拭。其實我一直覺得:這葉子很干凈啊,又美又香,所謂的清洗只是走個過場吧?但不可否認,這個過場深得我心。
看箬葉在水中起舞,會想起“曲水流觴”四個字。透過流水,仿佛看見那些寬袍大袖的文人,在淙淙流水邊,流觴賦詩。林木清風(fēng)相和,不疾不徐,隨性又雅致。此時我的眼中,飄在水里的不是箬葉,是飄搖的詩句,是流光里的歷史風(fēng)情。箬葉不是屈原王羲之,卻也有文士的儒雅與風(fēng)骨。
一片一片,慢慢地洗著。葉面平滑如緞,濕漉漉的,在陽光下閃著光。風(fēng)從即將開花的稻禾上掠過,將時間吹得不緊不慢。我就這樣慢慢地洗著,仿佛手中過去的不是水流也不是葉子,而是一寸一寸的光陰。這時光,從葉上淌過,也從心上漫過,挾著箬葉的清香。嗅著這香,不需酒,便已飄飄然。龍舟在很遠的地方劃過,我只和這青青箬葉相伴。
因?qū)Τ允碂o大興趣,更不講究,所以粽子的味道如何,我并不關(guān)心。但我喜歡看包粽子??茨潜叹G的粽葉折成斗的形狀,將染了黃梔子的米舀進去,覆蓋,翻轉(zhuǎn),抽繩,作結(jié)。最終呈現(xiàn)出小巧玲瓏的四角模樣。古人說,蓮為高潔,菊為隱逸,牡丹為富貴。而若以節(jié)日吃食來論,我以為,粽子應(yīng)是所有吃食里最有氣質(zhì)的那一個。無他,只因箬葉,這太過詩意的包裝,以及棱角分明卻又妥帖可愛的外形。
對箬葉的好奇,最初源自張志和的《漁歌子》:“青箬笠,綠蓑衣,斜風(fēng)細雨不須歸。”我很是疑惑:那遮雨的斗笠不就是竹笠嗎?為什么叫“箬笠”?而且就我所見,這竹笠都是些枯萎的顏色,哪來的青綠?于是拆了斗笠來研究??蛇€未弄明白兩層竹篾之間夾著的,究竟是竹葉還是什么葉,又添了新的困惑:戴過許久的斗笠,為何還有一股隱隱的香?于是這再普通不過的一件物什,于我便成了神奇的存在。
終于有一位博學(xué)的老醫(yī)師告訴我,那就是箬竹葉:禾本科竹亞科箬竹屬,“甘寒無毒”,清熱止血,解毒消腫,清香可祛汗味。如此神奇啊!于是我對箬葉肅然起敬。這般好物,用于粽子,用于斗笠,實在是妙極。更妙的是,那些不明“曲水流觴”的農(nóng)人,在繁忙的勞作間隙,憑借先祖的機緣和智慧,將這一好物化作生活的一部分;且在一個特別的日子里,賦予其獨特情懷與祈愿,演繹質(zhì)樸生活里的純粹與詩意。甚至,他們并不知道粽葉還有這樣一個泛著竹香的名字?;蛟S由此開始,箬竹的形象,在我心里就被定了位:入得詩,進得口,入世之物卻有遺世之質(zhì),不是隱士,勝似君子。
江南多水,五月的江南更是空氣都能滴出水來。武夷山環(huán)抱的地方,總有輕霧繚繞。箬竹,便在這樣的山坡、溪邊、河岸,悠然自在地生長。“溪浮箬葉添醅綠”,這溫潤秀氣的箬竹,為這山浮云翠、稻翻千浪的山鄉(xiāng)農(nóng)莊,添的又何止是那一抹蓄養(yǎng)經(jīng)年的綠!你看那些包粽的人,總是眼含笑意,動作輕捷嫻熟,不允許灑出一粒米。他們是如此自得,將包好的粽子隨意放入盆中,逐漸堆成一座小山。箬葉放下輕盈身段,包裹住這些沉甸甸的喜悅和祝愿。此時的它,放下了無邊風(fēng)月悵望,只轉(zhuǎn)身回望來路,遙想湮沒于歷史煙塵的那些人和事。而今,它就是一片葉,一片包裹糧食的“竹葉”。歷經(jīng)千百年,人們將熱愛與懷念,將節(jié)日的歡愉、生活的祈愿,統(tǒng)統(tǒng)包入其中——如今的它,秉持初心,做糧食的容器,做最初的自己。
每見箬葉,我都會想到——玉。以玉形容人之美好,言曰“陌上人如玉”“君子比德於玉焉”。且箬竹還有一種氣質(zhì)可與玉相較:精神見于山川。而這些,家鄉(xiāng)的農(nóng)人們自然是不知曉的。他們也無需知曉。當(dāng)某種精神氣質(zhì)融于生活的煙火,那種高貴與美好就成了骨血的一部分,在不經(jīng)意間自然流露。就像老莊,就像孔子,給每一個我們,都奠定了道家心境儒家思想。
箬竹是鄉(xiāng)間的思想家。風(fēng)雨是它的玩伴,霜雪是它的桂冠;低頭感受土地的堅韌,抬眸眺望炊煙的柔軟。云移星轉(zhuǎn),箬竹就像一個孩子,枕著純粹和懵懂,一點點長大。它并不知道,自己逐漸長成了一個思想家。它只知道,山川還是那片山川,村莊還是那些村莊;每到五月還是有人來探望自己,然后帶走幾片秀頎的葉子。它信守這個約定,滿懷熱忱地踐行,從不違約。它從來不知,從未挪移過一寸土地的自己,會與一段歷史一位歷史名人結(jié)下不解之緣。它從不知道,自己可以長成思想家。它說,我就是一株箬竹??!
端午來了,被遺忘在鄉(xiāng)下的箬葉來了,給瑣碎繁雜的生活,帶來一片清涼儒雅的香,喚醒我們睡去的深邃和熱愛。當(dāng)龍舟也附帶了世務(wù)經(jīng)綸的印記之后,箬葉,仍然靜默地長在山間河旁,在平常百姓鍋灶上,彌散出真正屬于端午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