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遺產(chǎn)的石窟寺門類中,我國石窟寺數(shù)量位居世界第一,現(xiàn)有石窟寺近6000處。
“在中國所有的石窟寺里,麥積山石窟保有的泥質塑像年代順序最久遠、最完整,繪塑技藝十分高超?!丙湻e山石窟藝術研究所所長李天銘介紹,麥積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國后秦時期,其后歷經(jīng)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不斷營建,現(xiàn)存洞窟221個,各類造像3938件,壁畫近千平方米,素有“東方雕塑陳列館”的美譽。
麥積山石窟坐落于甘肅天水市區(qū)東南約30公里的群山之中,一座座窟龕分布在距地面20米至80米之間的崖壁之上,遠眺層層相疊,“形如農(nóng)家積麥之狀”,因此而得名。2014年,石窟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的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麥積山石窟的另外一個重要價值在于,它是中國石窟寺走向本土化、民族化、逐步中國化的重要轉折點。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副所長張銘將記者帶入第74、78窟,窟內交腳菩薩和思惟菩薩的一鋪三身組合具有典型的犍陀羅地區(qū)風格,但窟形卻仿照了中國北方少數(shù)民族建筑造型,是外來文化與本土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有機結合。
張銘說,因為地處中國石窟走廊的“十字路口”,麥積山石窟在1000多年的營建歷史中,融合吸納、包容并蓄、不斷創(chuàng)新,各民族文化交融、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的印跡隨處可見。從早期較為生硬的“你之造像,我之建筑”的“混搭”,逐步轉化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文化融合。
給很多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麥積山石窟中那動人的“東方微笑”——第133窟的小沙彌,神態(tài)天真微笑迷人,令無數(shù)游客駐足;第44窟一佛二菩薩組像,主尊佛像有著溫情脈脈的笑容,被譽為“東方美人”。這些穿越千年的微笑造像,成了麥積山石窟標志性的文化IP。
歷經(jīng)千年滄桑,麥積山石窟的保護面臨挑戰(zhàn)。特別是林區(qū)多雨潮濕的氣候給石窟的保護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塑像和壁畫容易出現(xiàn)空鼓、開裂、脫色等病害。
早在1953年,國家就專門成立了麥積山石窟管理機構,隨后實施了加固工程,基本解決了危及石窟寺安全的嚴重險情。近幾十年來,經(jīng)過加固、修復、滲水治理和生物防治等保護措施,古老的麥積山石窟轉危為安。石窟保護也從最初的搶救性保護轉入搶救性與預防性保護相結合的綜合保護。
“2017年麥積山石窟整建制劃歸敦煌研究院管理后,文物保護、研究、弘揚等工作得到了長足發(fā)展?!崩钐煦憣┠犒湻e山石窟寺的保護進展如數(shù)家珍——
文物保護方面,在繼承傳統(tǒng)修復工藝的同時,將更多新技術、新材料融入保護、監(jiān)測中。比如,在第28、29、51以及80窟塑像壁畫保護修繕中,廣泛采用X射線衍射、X射線熒光、激光拉曼、便攜式紅外、便攜式顯微鏡及掃描電鏡等分析儀器開展塑像壁畫制作材料與工藝的分析研究,為保護方案的制定與實施提供科學依據(jù)。
文物研究方面,利用近景攝影測量技術,獲取洞窟的實景三維紋理模型,在此基礎上運用計算機輔助制圖技術來實施石窟寺考古測繪工作;借助多光譜成像技術,使得漫漶不清的千年題記和壁畫清晰可辨;運用X光拍攝與內窺鏡,使造像內部的結構與隱藏信息得以清晰展示。
弘揚展示方面,借助計算機、攝影、三維掃描等技術,推動麥積山石窟更好地“走出去”“活起來”,打造出自主IP“云上麥積”,為游客提供全景漫游洞窟參觀的線上平臺。通過3D打印技術,將麥積山石窟的代表性龕像進行等比例復制,實現(xiàn)了麥積山經(jīng)典造像和洞窟的異地亮相。這一嘗試在去年的“東方微笑——麥積山石窟藝術展”中,獲得觀眾好評。
“目前,我們正在對麥積山石窟的保護規(guī)劃和管理規(guī)劃進行修編,通過多規(guī)銜接,合理完善保護區(qū),突出文物保護的真實性與完整性,重現(xiàn)自然與人文的互動關系,深化價值挖掘與闡釋建構,以符合石窟寺整體保護、管理、展示利用的發(fā)展需要?!崩钐煦懕硎尽?/p>
(本報記者 尚杰 王冰雅)